航空工业第一代设计人员在歼教1前合影
从左至右依次为:陆孝彭、叶正大、徐舜寿、王汇青、程不时、顾诵芬、汪子兴
来源 | 航空工业
陆孝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反复思考后,提出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方案:以苏制米格-19为原型机;采用锥形机头,扩大飞行员前视界;采用头部两侧进气,提高进气效率;采用后掠角稍小的后掠机翼,提高升力和安定性;采用蜂腰状机身,降低跨声速阻力。
当强-5的木质样机做出来后,引起不小的争议,甚至有评论说:“这个强-5是美国‘脑袋’,帝国主义的飞机我们能学吗?”面对争议,陆孝彭坚信:“设计上不能做飞机的奴隶,思想要驰骋、要飞翔。”
后来,强-5飞机的设计方案得到了苏联专家们的认可并得以顺利推进。他们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第一次自行设计强击机,就敢于向世界水平冲击,有所创新;而更令他们惊奇的是“美国头”“苏联尾”“中国腰”这三者,在强-5的总体设计中结合得如此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