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性。随着手机支付的愈加方便(例如苹果商店等成熟的支付模式),手机除了通讯平台,信息平台而外,又多了一个网络文化产品的消费平台。这些消费支付具有如下几个特征。例如虚拟性(手机的文化产品淡化了物质性,使手机用户对消费品的视觉占有与触觉占有分离,视觉占有成为消费品的主流占有方式)开放性(人人都可以利用手机提供的平台进行制作,买卖或者共享。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也催生一批草根的生产者)时效性(压缩时空,即买即得)消费成本低廉化等趋势。
瓦叔点评
随着我们同学们复习进度的前进。我们的新闻传播学核心概念也要逐渐变深、变新来适应同学们的需求了。7月份,是同学们开始完成第一轮复习,开始《网络传播概论》和《范式与流派》的时候,也是我们开始要加入一部分网络传播的热点,以及论文节选的时候。希望同学们能够跟上我们的节奏,在复习的大道上高歌猛进。
那么问题来了,网络传播相关的知识点如此之多,我们应该如何掌握呢?其实是有技巧的。网络传播的核心,在我看来,是对网络传播特性的掌握。例如我们推送过的网络传播的十二个大特性(互动性、即时性等等),这是书上可以找到的。但是另一方面,在我们当下的移动媒体时代,其实我们列出的这几个移动媒体的特性也很重要。
我们可以简单地分析一下:
1.移动媒体的便捷性与无界性。这个意味着什么呢?受众一方面随时随地的接受内容,另一方面也随时随地的生产内容。前者使得移动媒体对于受众的影响力比广播电视、报纸大了好几倍,几十倍(最简单的,接收时间变长了),广播电视因此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全球化的媒介内容一下能够传播给个人,加剧了媒介竞争,对传统媒体造成极大的挑战,这两者都可以联系到媒介改革的原因。后者则使得生产内容门槛更低,随时随地的生产内容加上影像生产的普及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直播、短视频等的火热。另一方面,它也造成媒体非常不好控制,无法管理,因而我们要进行网络治理。
2.个人性与自主性。手机是个人和社会连接的渠道,这看上去是个常识,那有什么意义呢?先说个人,手机首先保存我们的个人数据和隐私,通过电话号它和我们个人身份一一对应,这样我们才有足够的信用去参与虚拟空间的社会活动。(这也是为什么注册都需要手机验证码的原因)正因为如此,后面的新经济如参加社交网络、购物、买机票才有可能实现(否则谁愿意和一个不确定身份的人做生意呢?)但反过来说,这也造成了我们的信息可能在网上遭到泄露,转卖,隐私数据被无偿利用。这正是一个原因。
3.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结合。这个看起来和网络媒体一致,其实移动媒体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先说传播路径,由于手机是天然的人际传播工具,所以社交网络的使用和手机是绝配(例如通讯录和微信号的连接),这就使得社交网络在智能手机出现后才大行其道。而在传播内容上,手机倾向于人际传播的特点也使得它非常适合那些情感类内容的传播(比如中午我们发过的3000万粉丝的情感公众号“夜听”)。那我们在设计适合移动媒体传播的内容的时候,就要更多考虑到情感为主。
写了三个特性,相信大家已经有点“感觉”了:移动媒体的特点其实在很多我那个网络传播现象都有体现,那么反过来,分析网络传播现象,用这几个特点逐一分析,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了。不过,如果深层次挖掘,移动媒体还有很多很多更深邃更复杂的特点,不过我们要循序渐进。在后面的内容里会再慢慢为大家揭晓。
下周
对,就是7天后
课程直播“赞爆了”琳琳师姐的新闻理论课就要开课啦
【上课时间】
7月13-20日
其中16号休息一天
点击文末 - 阅读原文
或
公号菜单栏回复“小助手”
即可报名
单价之外
课程组合优惠价格如下:
全程班的同学叠加新闻课程均有优惠
详细的课程内容和收费标准
大家都可以找小助手咨询~
像下面
的回复哟
最后预告一下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
这次我们会在7月12日晚19:00上课
敬请期待
Sina Weibo:传播学考研就找瓦洛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